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
6598

我校教师获2020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综合设计奖

2020-09-13 07:30:10来源:网院新闻中心

近日, 2020年度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官方公布了年度获奖者。我校园林学院教师王向荣、林箐主持的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项目从全球567份候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获2020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综合设计类荣誉奖。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项目由王向荣和林箐两位教授担任主持设计师,设计团队由董丽、李倞、张诗阳,刘通,李洋,张铭然,华锐,韩宇,许璐,金佳鑫,赵真真,王譞,常弘,郝培尧,王美仙,李慧,郑晓东,崔庆伟,王晞月,张雪葳,王越,李恒,谭立,张雨生,满媛,李雯,杜红娟27人组成。

 

       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项目位于园博园场地东南区域,设计面积约33公顷,场地上共有7个采石场。组委会希望将这些采石场转变为园林博览会中的有特色的园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通过设计团队契合场地地貌和景观特征的设计,七个岩石破碎、荒凉的采石场转变成为了园林博览会上独特的系列花园,展现了采石场生态修复的可能性和景观艺术的不同维度。它们所展现出来的思想和方法,不仅仅在采石场修复项目中、并且在更广泛的景观实践中具有示范的价值。

 

       采石场经过长期的开采,整个区域内地表荒芜,丘陵破碎,大量的渣土渣石和废弃的采石设备堆积在此。王向荣和林箐两位教授通过考察发现,采石场虽然看起来破败不堪,但如果按自然规律恢复植被,经过设计后可以使这里逐步演变为独特的山水风景。

    

\

停采后的采石场

 

      基于这样的考虑,设计团队利用无人机进行航拍扫描,搜集三维数字模型,同时持续记录水位数据和植被恢复情况,逐渐克服了诸如地质情况复杂、植被修复困难等问题。针对七个采石场不同的场地特征, 设计采用了差异化的植被修复方法和人工介入方式,旨在创作一个生态修复与景观艺术互相结合的作品。

 

       针对一号采石场的地形特点,设计团队以《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作为设计思路,利用植物、建筑、景观设计等多种手段将这个被岩石包围的宁静池塘改造为体现中国传统风景美学的“落霞池”。

 

\

一号采石场——落霞池

 

        针对二号采石场原本四周岩壁环绕,坑底较平缓,低处常年有积水的情况,设计团队巧用现有环境,利用高差创造丰富的空间体验,将此处设计成为一个名为“水花园”的湿生植物花园。

 

\

二号采石场——水花园

 

       三号采石场原本堆积有大量渣石和渣土,设计团队将这些原有废料再利用,经过整理后塑造出地形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种植土。利用地形变化创造出干燥和湿润等不同的生境,为不同植物生长提供条件,使这里成为可以体现地形环境特色的“岩石园”。

 

\

三号采石场——岩石园

 

       四号采石场在停采后由于地下水渗透,形成一个面积约1公顷的大水潭。设计团队在南北两侧设置了观景台,利用采石场遗留的高耸悬崖,构造出俯仰之间,美景浑然天成的“峻崖潭”。

 

\

四号采石场——峻崖潭

 

       五号采石场是其中面积最大,开采深度最深的一处采石场。设计团队在这里通过覆土将采石坑底部两片开采深度相对较浅的区域抬高到水面之上,并种植耐湿高大乔木如水松等。然后用不同高度的栈桥引导人们进入采石坑内部,穿越水面和树林,通往岬角高处的观景台,在下降和攀登的探索中体验空间和景观的变化。同时,为了增加景观的丰富性,设计团队在栈桥对面的崖壁设计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最终,五号采石场化坑为湖,蔚然成林,变成了“飞瀑湖”。

 

\

五号采石场——飞瀑湖

 

      六号采石场的场地上有制砂生产线的全套设备,展现着场地采石工业的历史。设计团队将锈迹斑斑的机械设备置于生机盎然的绿色植物中,将其塑造成具有后工业气氛的浪漫绚丽花园—— “台地园”。

 

\

六号采石场——台地园

 

      七号采石场被取名为“双秀园”,设计团队在修复过程中,秉持减少人工干预,展现自然恢复力量的思路,只在两个坑体中间未被开采的山坡上设置了一圈环形栈道,让游人在这里俯视两侧的采石坑,让人们了解在矿坑修复中自然的力量和作用。同时,在西侧坑体边缘设了一个临水小平台,与山上的环形栈道相呼应。栈道和平台都采用钢格栅的材料,透光透水,不会影响场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

七号采石场——双秀园

 

       在七个采石场之外,设计团队还保留了场地上原有的水渠,将它作为该区域几个水面的补水水源,并水渠上方架设高架步行桥,与相临的采石场花园的游览路径连接起来,形成该区域独特的立体游览体系。此外,设计团队在采石场区域设计了一个600平方米的信息亭,为游客提供基本服务,同时也展示园区生态修复的理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