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院张立秋教授等主持完成的“强氧化能力活性物种诱导方法及其对水中高风险有机物的氧化特性”项目以城市水安全与可持续利用需求为导向,围绕城市饮用水/再生水中高风险有机物高效降解技术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发明了固相催化剂微界面诱导产生强氧化能力活性物种的氧化方法,构建了催化剂微界面特性与产生强化能力物种的定量构效关系;阐释了氯/二氧化氯消毒工艺中活性氯物种调控机制,揭示了高活性氯组分对高风险有机物的氧化特性。基于此,提出了非均相高级氧化深度处理-活性氯物种氧化消毒的两级屏障去除高风险有机物的水处理方法等。成果的应用为我国饮用水/再生水中高风险有机物的高效、稳定降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水保学院余新晓教授等主持完成的“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林构建关键技术”项目以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需求为导向,针对水源涵养林体系构建存在的树种选择和配置不合理,综合评价技术尚不成体系等关键技术难题。历时17年,以水源涵养功能提升与生态功能稳定发挥为目标,系统诊断分析京津冀地区土地覆被状况,探明了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关键区域适度覆被区域;构建了水源涵养林近自然营建技术;获得了水源涵养林优化配置结构;实施了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综合评价技术等。相关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909万亩,在试验示范推广区,林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区域土壤含水量提高6%至8%,植被生态用水量减少5%至10.3%,流域有效用水量增加5.7%至31.6%。成果的应用为京津冀地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科技支撑。
单株乔木耗水模型验证结果与实测对比分析图
据介绍,随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改革,科技奖励申报工作调动了我校科研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科技创新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学校将在科技创新评价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国家目标和行业、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攻克关键技术为核心,进一步引导科研团队开展有组织科研,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